(中國太陽能產業資訊 薦)國新辦25日舉行新聞發布會,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4年度報告情況,其中提到APEC會議之后,中美兩國領導人就氣候變化問題發表了聯合聲明,宣布各自的行動目標:美國到2025年,在2005年的基礎上要減排26%~28%,爭取減排28%;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,且將努力早日達峰。
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在會上表示,從我國來講,確定這樣一個目標之后,實際上是自己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倒逼機制,促進國內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、轉型升級,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。解振華提出的加快節能減排、低碳發展的8個方面分別為:
一是優化產業結構、化解過剩產能、淘汰落后產能,大力發展服務業,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。
二是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,研究建立碳排放總量和能源消費總量,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;加快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,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。
三是發展循環經濟,推廣循環經濟的典型模式,加快推進產業之間、生產和生活之間的循環式連接,開展資源的綜合利用,推進清潔生產。
四是抓住重點企業、重點領域、重點地區,開展“萬家企業節能減排行動”,加強工業建筑、交通運輸等領域節能減排,突出抓好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等重點地區的節能減排。
五是治理環境污染,落實“大氣十條”,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;制定“水十條”“土十條”,改善水環境質量,加強污染源防治。
六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,控制溫室氣體排放,確保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,推動氣候變化國際談判,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。
七是強化目標責任,把控制能源消費總量、減少資源消耗、減輕環境損害、降低碳排放強度、提高生態效益,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;實行嚴格的責任制,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;探索、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責任制、問責制和終身追究制。
八是完善政策機制,抓好節能評估審查等制度落實;加快推進碳排放權、節能量和排污權等市場化機制建設,發揮好價格、財稅、金融等政策的激勵作用,引導各類資金促進節能減排、低碳發展;實行最嚴格保護資源環境執法監督制度,對違法行為零容忍;開展全民行動,倡導集約適度、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。
解振華還表示,到2030年,中國的大氣污染問題會大大改善,“APEC藍”不是不能實現的問題。解振華稱,今年5月16日中國政府批準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修正案,為推動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生效作出貢獻。為確保實現到2020年前碳強度下降40-45%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,2013年已實現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計下降28.56%。今年前三季度,全國能耗強度和碳強度進一步降低,單位GDP能耗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.6%,碳強度下降了5%,森林蓄積量已經超額完成了“十二五”的規劃目標。全國有7個碳交易試點省市,截止到2014年10月,共完成交易1375萬噸二氧化碳,累計成交金額突破了5億元人民幣,進展順利。“碳強度下降了28.56%,相當于少排放了25億噸二氧化碳。”他說,按照現在的力度,“十二五”完成碳強度下降17%的目標是沒有問題的,“我們還是努力爭取到2020年碳強度下降45%,這體現中國的力度和決心。”昨天的發布會上,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也提到,有望在今年年底盡早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,讓碳排放權交易有個堅實的法律基礎。同時進一步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,爭取在2016年開始運行,希望到“十三五”末的時候,能夠有相對比較成熟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。
如此一來,中國在節能減排的道路上就能實現雙輪驅動,既有嚴刑峻法形成的壓力機制,讓企業不敢、不愿增加排放或違法排污;同時也有市場化的交易,讓環保有利可圖,吸引和鼓勵更多企業主動參與進來,取得社會和經濟的雙重效益。(zjp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