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說習大大來安徽了那具體到了哪呢?接下來我將盤點一下習大大來安徽這幾天的行程!
<!--[if !vml]--><!--[endif]-->
啃硬骨頭多、打攻堅戰多、動奶酪多,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。全面深化改革,首先要刀刃向內、敢于自我革命,重點要破字當頭、迎難而上,根本要激發動力、讓人民群眾不斷有獲得感。
——在合肥調研時,習近平指出,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干部要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
據新華社 江淮四月,生機盎然。4月24日至27日,中共中央總書記、國家主席、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省委書記王學軍、省長李錦斌陪同下,來到六安、滁州、合肥等地,深入農村、企業、高校、科研文化單位,就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、落實“十三五”規劃綱要進行調研考察。
位于大別山區的六安市金寨縣,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、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。 24日上午,習近平從北京到合肥一下飛機,就驅車1個半小時來到金寨縣紅軍廣場,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,瞻仰金寨縣紅軍紀念堂,參觀金寨縣革命博物館。
24日下午,習近平沿著山路乘車1個小時,來到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考察脫貧工作。在貧困戶陳澤平、汪能保、汪達偉、汪達開、陳澤申家,習近平詳細察看住房和陳設,了解貧困原因、貧困程度,通過扶貧手冊看脫貧措施定了哪些、落實怎么樣。當地干部沿途向總書記介紹茶園、魚塘、小型光伏電站等扶貧項目,習近平一一詢問生產經營、成本效益,在農家院落同村民們進行親切交流。
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,是聞名全國的大包干發源地。 25日下午,習近平來到這里考察,聽取全村農業生產情況介紹,步入麥田察看小麥長勢。隨后,習近平乘車來到小崗村18戶農民發起大包干簽字的“當年農家”院落,看當年的茅草屋。
離開“當年農家”院落,習近平又到村民吳廣利、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家中看望。看到他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,用上了自來水,通上了寬帶,公共服務進入社區,生活環境干凈整潔,習近平很高興。
26日,習近平在合肥考察了中國科技大學、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。上午,在研究院結合實物展示,詳細了解安徽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情況。下午,到學校近代物理系了解實驗室科研總體情況,在自旋磁共振實驗室視察自主研發的低場核磁共振設備、電子順磁共振設備,了解原創性單分子磁共振設備和超分辨磁共振譜儀在醫療、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實踐應用,同近代物理系部分教師和正在圖書館上自習的部分學生親切交談。習近平希望同學們肩負時代責任,靜下心來刻苦學習,向老一輩杰出科學家學習,爭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。
王滬寧、栗戰書和中央有關部門負責同志陪同考察。考察期間,習近平在合肥親切接見駐皖部隊師以上干部和作戰團單位主官,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向駐皖部隊全體官兵致以誠摯問候。許其亮陪同接見。
那些珍貴的足跡
在金寨
○聽革命博物館解說員唱《八月桂花遍地開》○給花石鄉大灣村梅山水庫移民帶去禮物
在鳳陽
○走進小崗村農家超市、農家樂和碧綠的麥田,稱贊麥子長勢好
在合肥
○在中科大先研院受到機器人佳佳熱情問候○在中國科技大學叮囑大學生“不忘初衷”
下面就是主點說一下習大大在金寨縣事跡
<!--[if !vml]--><!--[endif]-->
4月24日上午11時30分許,習近平總書記的身影出現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的紅軍廣場。
金寨,地處大別山腹地,被譽為“紅軍的搖籃、將軍的故鄉”。這里是紅四方面軍、紅25軍的主要發源地,先后組建過11支主力紅軍隊伍,革命戰爭年代,10萬金寨兒女為國捐軀。
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。
<!--[if !vml]--><!--[endif]-->
霏霏細雨中,習近平向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。隨后,瞻仰了紅軍紀念堂,參觀了金寨縣革命博物館。
<!--[if !vml]--><!--[endif]-->
<!--[if !vml]--><!--[endif]-->
今年兩會上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要把脫貧攻堅作為“十三五”時期的頭等大事來抓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29次國內考察,一半以上聚焦扶貧開發。脫貧攻堅,是他心底最深的牽掛。
金寨縣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,2011年被確定為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。花石鄉大灣村處在山區。全村921戶3521人。其中,建檔立卡貧困戶174戶415人。
<!--[if !vml]--><!--[endif]-->
24日下午,習近平來到大灣村走訪村民,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。
從北京坐了1個半小時飛機到合肥,又坐了1個半小時汽車到金寨,再用1個多小時進山來到這里,總書記一路奔波而來,就是要了解扶貧實際情況,讓老區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。
傍晚習近平來到金寨黨校,與黨校的學員們一起討論學習!與學員們同吃同住,位于六安市金寨縣新城區、淠史杭總灌渠源頭。創辦于1955年,是直屬縣委的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,黨校的熱水系統是由合肥市日煜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安裝,使用的是空氣源熱泵熱水工程!至今一直運用良好!給黨校的學員、技術人員、政府人員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!
|